有效經濟增長從來都是基于資源優化配置的內生性選擇結果。當經濟處于下行區間時,以政府為代表的市場主體首先需要思考并應對的是:如何在糾正資源錯配的同時通過穩步推進市場化改革來釋放經濟增長動力,而非放大投資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中國經濟今年以來遭遇較大的下行壓力,
使得一向極為“珍視”GDP這個最重要考核指標的各級各地政府極為緊張。于是,在中央“穩增長”的政策基調下,早已按捺不住原先稍稍壓抑的投資熱情,紛紛
出臺遠超自身財力的投資政策計劃,其中尤以中西部地區最為積極。可以預計,隨著地方版“四萬億”刺激計劃的陸續展開,今年中國經濟錄得“8%”的經濟增速
應該不會有太大難度。
另一方面,有專家再次提出,應當加快城鎮化步伐,認為這將成為中國經濟下一輪增長的動力。其實,這種觀點經不起推敲,事實上是變相“投資依賴癥”的發
酵。因為按照該種邏輯,城鎮化可以讓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進而以城鎮化帶動工業化。而這一切顯然離不開投資的帶動作用。專家們可能看重的是中國
的城鎮化進程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會帶來基于投資乘數效應的GDP增長。其實先行工業化國家的城鎮化經驗已經告訴世人:城鎮化程度并非越高越好。尊重自然
與人居環境理應是政府施政的著力點之一。何況這些年來中國城鎮化過程中出現了諸多為了推行城鎮化而強行圈地進而破壞既有生活環境的逆人居與生態行為,已經
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所以,城鎮化盡管可以助推經濟增長,但也有其內生的機理,不能一味強推。如果將其作為中國下一輪經濟發展的動力,顯然本末倒置。